案例:我要睡覺
大寶指著娃娃家的床,一邊流淚一邊說:“老師,吃完早餐,我就要去睡覺。”我點點頭答應,讓他先穩定情緒,把早餐吃完。果然大寶吃完早餐后,就脫鞋進去,躺在床上,一邊抽泣一邊看著其他同伴角色扮演。剛開始我以為,大寶剛進園還沒有調整好生活作息時間,不夠精神,所以想在床上休息。但連續3天都是這樣,我就覺得很奇怪,眼看大寶的情緒穩定,就走進娃娃家的小床邊,與他說起悄悄話,問他為什么每天吃完早餐都要到娃娃家的小床上睡覺,原來是因為大寶媽媽說,大寶在幼兒園睡醒了,爸爸媽媽就過來接他。于是,大寶把這份分離焦慮轉移在娃娃家,以為只要睡一會,媽媽就能來。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陌生的新環境會讓他們的情緒出現易感性,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其突出表現為:大哭大鬧、口中念念有詞、不參加活動、默默地觀察、不進食……還有一些反差的表現為:對一切事物感到新鮮、好奇,很想去玩一玩、摸一摸,尤其對娃娃家特別感興趣,總想著第一時間進入。但新鮮感過后,分離焦慮重現,這邊剛適應的幼兒又被那些才剛開始鬧情緒的幼兒影響,弄得老師都想擁有三頭六臂,馬上幫助小班幼兒將自己的情感依戀從家人轉移到教師、同伴和幼兒園上來,減低分離焦慮感。在多年工作實踐中,我發現通過創設吸引幼兒眼球的“娃娃家”環境,投放切合幼兒生活經驗的“娃娃家”材料以及教師生活化介入能有效緩解分離焦慮以及提升角色游戲質量。
一、創設生活環境,在班級給予幼兒一個“家”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歡進行的區域游戲之一,幼兒特別喜歡在“娃娃家”里扮演家里各個家庭角色,“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只要家中有什么家庭成員,或者幼兒希望有什么家庭成員,那就會在“娃娃家”出現,是體驗角色扮演的活動過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告訴我們:“對幼兒實施環境育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
在創設“娃娃家”的初期預設中,我們在課室預留一個比較大的空間給“娃娃家”。重現一般家庭的環境:有廚房、臥室、客廳、玩具房等區域,突出家的真實感。幼兒在“娃娃家”模仿家人的行為,從而邁開他們角色游戲的第一步。
在顏色、圖案、高度、材質中,選用小巧、淺色系的櫥柜、家具,再配以相同色調的、卡通或者凸顯溫馨的桌布、被褥和地毯、坐墊,制造貼近幼兒生活的家庭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在四周留白處,選取適合的墻面粘貼、裝飾幼兒的家庭合影,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看到自己熟悉的臉孔,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分離的焦慮情緒才會逐漸得到放松。
二、投放生活化材料,引導幼兒穩定情緒、主動學習
游戲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源泉,幼兒在游戲中能獲得經驗知識,促進認識、交往能力的發展。游戲符合幼兒的天性,且與他們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有著密切聯系,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進幼兒身體的、認知的、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1.投放幼兒喜愛且熟悉的游戲材料讓幼兒盡快穩定情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游戲在幼兒園整個教育工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游戲材料投放上,投入一定數量的仿真生活用品,“廚房”里的灶具、鍋鏟瓢盆、調味品、水果、蔬菜,“吃飯”用的碗勺盤子,以及“打掃工具”掃帚簸箕,顏色鮮艷,款式漂亮,材質柔軟,符合幼兒審美觀的玩偶……讓幼兒進入“娃娃家”后有事可做,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看見這些生活中常見常用的物品,讓幼兒能自然地回憶、模仿成人炒菜煮飯、清潔衛生等等,輕松自在地游戲。
2.適時調整娃娃家材料和游戲,增強已有的合作意識。
教師在觀察幼兒本身表現的同時,也需要觀察活動材料的使用情況以及基本布局是否影響到幼兒的正常玩耍,如剛開始,幼兒初進入“娃娃家”時,許多幼兒都會扎堆做同一件事情:做飯、帶娃娃、玩玩具……,當幼兒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幼兒的需求,考慮是否增加相應數量的玩具以滿足幼兒的需要,滿足那些原本沒有參與,但又想要加入游戲的幼兒的想法。老師通過觀察發現這一現象時,可立即做出記錄,及時添補、增減材料,調整游戲玩法,滿足更多幼兒的需求。而當材料提供都不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同時,老師就可以介入游戲,扮演家中其他角色,如:奶奶、媽媽、姐姐等,提醒幼兒還可以先去照顧寶寶,整理“臥室”、打掃“客廳”等工作,回歸生活經驗,家里的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任務,我們是可以分工合作的。
三、生活化評價介入,讓幼兒全面提升游戲玩法質量
案例一:好多盤子
多多取出柜子中的盤子擺放在桌面上。放好盤子后,她將勺子放在盤子中,又放了幾個勺子后,把所有勺子盤子都放在桌上。我提醒他:“哇,你家餐具好多哦,桌子已經擺滿了,菜準備放哪呢?”她笑咪咪地看著我說:“放地上。”我接著引導:“食物放在地上會變臟,吃壞肚子的。”其聽后立刻收拾餐具,只留下一份餐具放在桌子上。
案例二:給娃娃穿衣服
莉莉和小徐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爸爸,莉莉右手抱著寶寶、左手拿著奶瓶,準備給寶寶喂奶。小徐拿著一個撥浪鼓,正在唱唱跳跳。我說:“聲音小一點,寶寶在喝奶哦。”小徐說:“他在哭。”老師說:“哦,寶寶是不是飽了,不想喝?”莉莉聽了,馬上放下手中奶瓶,準備給寶寶穿衣服,選了好幾件衣服,終于穿好了。但是其他衣服全丟“臥室”地板上。我說了一句:“哎呀,衣服都臟了,怎么辦?”莉莉和小徐互相看了看,馬上把衣服撿起來,放進柜子里。可是這只是隨手一放,并沒有把衣服疊好。這時,我拿出衣服,口中念著兒歌: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兩個幼兒也開始學著一起做起來。
每次游戲的評價是提高游戲質量和經驗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提高幼兒評價游戲的一個重要手段。從上述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良好的材料整理習慣能觸發幼兒主動的學習行為,加快游戲化質量的提高。但如果每次都等游戲結束后,才去評價問題的發生,有時候效果并不明顯,往往當時幼兒討論得很好,也能發現問題,可是卻會忘記解決問題。當老師也加入游戲后,通過生活中言語提示,動作提示,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慢慢地更對“材料的整理”的要求提高了,從桌面整潔延展到整個“娃娃家”的整潔。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教育活動開展最基本組織形式。我們不再僅僅局限于言傳身教,你說我做的形式,需要更多地從自主游戲活動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世界相處,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因此,挖掘和貼近生活的娃娃家游戲,更是小班幼兒邁開角色游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