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18805396701掃一掃 聯系我們
自然之美
四時花開葉落,光影變幻消長,萬物有靈且美。
小到一片落葉的經脈紋理,大到山巒勾勒出的線條,大自然以其廣博和深邃詮釋著這個世界無限的美。
我們的一生都和自然羈絆,孩提時代在大自然中所接受的滋養更是影響深遠。而現代化的社會,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孩子和成人們,正逐漸失去與大自然最親密的關系。
自然缺失
2005年,理查德?洛夫寫下了一本著作,書名叫作《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Disorder》(《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此書一經推出,即稱為美國當時的暢銷書,并在全社會引發了一系列轟動效應。
在書中,理查?洛夫提到了一個術語:大自然缺失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
“自然缺失癥”并非是真正的疾病,而是指如今的青少年缺少到自然環境中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從而導致心里產生孤獨、無聊的感受。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
缺少戶外活動,會導致孩子肥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而長時間的戶外玩耍,被證明對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溝通技巧、獨立性和自我調節、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據研究人員調查發現,相比于沒受過自然教育的青少年,受過自然教育的青少年在學習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信心、創造力等方面的表現都更為優異,也能為其培養面向一生的優質生存能力,培養生活的強者。這對孩子而言,是受益終身的教育。
自然教育
英語語境下也稱森林教育(Nature Education、Forest Education)
上世紀60、70年代發源于丹麥,然后迅速在崇尚自然的北歐四國傳播開來。
自然教育通常是指孩子們(或大人)通過在森林、山地等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增強自我認知并習得和發展社交、品格和技能。
其學習課題往往是多領域、跨學科的,比如探究森林在社會中的角色,荒野如何支持復雜的生態系統,對特定植物、動物的認知,探究自然界以及自然規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互動,以及探究我們人類在宇宙空間中的方位等等。
自然教育在中國
最近兩年,中國的自然教育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南師大虞永平教授明確提出:孩子的學習需要通過親近自然來開展。因此,親近自然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環境和機會,從了解兒童出發去構建課程,而不是從文本出發去實施課程。教師如果能將兒童需要和興趣,與課程資源及相應的活動關聯起來,并不斷系統化,就會深化兒童的學習,豐富兒童的經驗,促進兒童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內的一批先行者已經在南京、常州、成都等地的園所獲取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不僅是在自然里的教育
讓孩子在自然的教學環境中成長已經成為教育界的普遍共識。孩子們在田野間、在森林里、在沙灘上、在農場中、在足夠的空間中,與大自然建立深度的聯系。在此期間,孩子們的觀察力自然而然變得敏銳,他們的學習及探索動機也將源源不斷。
但自然教育不是教會孩子如數家珍地說出植物、動物的名字,更不是學會制作好看的動植物標本。而是真實地融入、觀察、熱愛自然,沉浸于其中,從而煥發出別樣的生命力。
如果你的園里有大面積的綠化,那么你的自然教育課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探尋如何高效地利用這些環境。
如果你的幼兒園沒有自然資源,沒有足夠大的綠化場地,沒有大樹……
那么
【角色游戲,區域活動在室外開展】
誰說角色游戲、區域活動必須在室內開展?
【提倡和鼓勵幼兒走進戶外大自然】
在戶外盡量少的放置大型器械玩具,讓幼兒在戶外盡情奔跑,游戲。
【自然材料在室內角色區域活動中的靈活運用】
鼓勵幼兒及家長將平時收集到的各種自然材料帶到班級中與同伴分享,說一說自己采集的過程、背后發生的故事和感受。同樣也依據幼兒的興趣,將這些自然材料有意識地投放到室內角色及區域活動。所以在創設區域活動投放自然材料的過程是師幼合作的過程,教師更多的聽取幼兒的意見,尊重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成為游戲、探索、學習的主體,環境創設的主人。
【在自然光下感知光影變換】
在開展區域活動、角色游戲時,讓幼兒與自然光有直接感知的接觸,讓他們有機會感知光線的強弱變換規律以及到深入的感受,觀察天氣變化的不同。
【將環保意識貫穿到一日生活中】
將環保意識與幼兒日常作息、區域角色游戲創設緊密結合,讓幼兒更深地接觸、了解與他們未來直接相關的大自然大社會的發展趨勢。
所以,不要說你的身邊沒有自然,其實一草一木一粒沙,所有自然原生的產物,都是自然的化身;就連一顆小小的石頭,都可以延伸出一節生動有趣的課程,這背后包含的是整套課程體系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